English

简体中文English

口述纺都 周如生:中国轻纺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时间: 2024-02-06 17:38:18 |   作者: 牛仔布

  一块布兴起了一个产业,一块布托起了一座城市。在中国轻纺城冠名30周年之际,本栏目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连载由郑雅萍研究员领衔主编的《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一书。该书收录了100位与轻纺城发展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见证者等人物的故事,多视角反映纺城发展轨迹、体制改革、经济贸易,全方位展示中国轻纺城改革发展历史。藉此让纺城故事和纺城精神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以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周如生,男,1968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浙江藏元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法学会会员、绍兴市仲裁委仲裁员、浙商经济发展理事会副主席。曾先后担任绍兴县齐贤中学(现鉴湖中学)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绍兴县杨汛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绍兴县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主任,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务。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师、“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2007年5月,绍兴县委、县政府提出中国轻纺城实施“二次创业”的目标要求,随即召开了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确定了绍兴县的“立县之本”、绍兴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新县城的“立城之本”的总体定位,推动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加快将中国轻纺城打造成“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我本人也有幸经历和参与了以三个“国际化”推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的过程。

  绍兴县委、县政府格外的重视轻纺城国际化发展,提出“四外”的概念,即在原“外贸”“外资”“外经”基础上,加了一个“外商”,成立了外商服务中心。当时柯桥已经有一部分外商了,我们想把更多的外商吸引到柯桥来,尤其是要把全球纺织贸易的外商吸引到柯桥来。当时外商服务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柯桥还只有100多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5年以后,外商企业分支机构达到1000多家。于是我们以外商服务中心为牵头单位,积极为外商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外商的护照每年都要去领事馆办理签注,外商服务中心积极争取绍兴市公安局护照签注便捷服务,后来把工作事项放到了柯桥,让这些外商在柯桥家门口就能一站式办理;开办国际学校,让外商子女能在柯桥就学;帮助外商在本地购房;等等。这些细微的服务对推动地方产业国际化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柯桥的外商大多数来源于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外商还成立了一个民间商会。

  除了引进来,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带队到全球各地去推介。我们先后去了美国、墨西哥、埃及、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推介,通过推介把外商引介到中国轻纺城。我们中国是面料生产大国,我们生产的面料原来都要通过广州或者香港的外商转卖到全球其他几个国家,国际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我们考虑能否把这些外商直接引到柯桥来,并通过种种举措让他们常驻这里,把柯桥的布匹面料直接销往全世界。当时我还在绍兴县商务局局长职位上,第一场海外推介会在迪拜,时任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率队推介。在迪拜的面料市场,有很多柯桥纺织企业老板去设摊位和门市部,当我们把外商吸引到柯桥以后,外商可以直接到柯桥的纺织企业采购面料,与此同时,外商的大量涌入,对面料的质量提升、市场行情报价、产品研发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各项工作陆续推进过程中,绍兴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各地广泛招聘外语人才,当时面向各行各业招聘了不少擅长英语、日语等语言的优秀外语人才,在这些外语人才当中有高校教师,也有国际旅行社导游等,全部给予事业编制。通过配齐专业的外语人才,逐步推动中国轻纺城国际化发展。“走出去,请进来”,我认为中国轻纺城国际化发展水平不仅仅体现在本地外商变多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纺织产业提升和对中国轻纺城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从思维观念、贸易机会上,还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上都有作用。很多市场经营户开始有了自学外语和招聘外语人才的营商意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卷席全球,中国轻纺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又以打造柯桥成为国际纺织面料交易中心、时尚发布中心。纺织会展中心等“三个中心”为目标,正式吹响了柯桥进军时尚创意产业的号角。

  在实施国际化推动中国轻纺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我们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中国轻纺城在国(境)外设立分市场,慢慢的变多的本土企业通过“政企联动、抱团发展”新模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得以“走出去”,走出绍兴、走出国门,也有效提升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当时和国家纺织工业联合会合作联动,一同推动中国轻纺城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杜钰洲、王天凯、孙瑞哲三任会长,对柯桥都有深厚感情,还有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伏广伟也一直在积极推动中国轻纺城发展,他还先后在柯桥建立了国家纺织面料馆和纺织面料检测中心。

  我们常说柯桥是因布而兴,因布而名,“一块布”托起了一条时尚纺织产业链,托起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我记得在建设创意大厦的时候,我们专门在旁边留了空间,规划建了一个T台用于服装发布会走秀。提到柯桥的时尚产业,必须得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下属的服装设计师协会,时任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对中国轻纺城发展也有很大贡献。一款布料的销量,服装设计师在当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通过服装设计师协会牵线搭桥,成功把吴海燕等全国设计名师引介到柯桥,相继成立了五大设计工作室。

  原来的“柯桥纺织博览会”每年只有秋季一场,为进一步通过各类纺织品展览会促进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绍兴县委、县政府领导在2008年2月提出每年要举办多场纺织面料展、服装展等各类纺织类展会,改变原来单一的秋季纺织博览会的局面,并提出当年春季就要举办一场春季纺织博览会。这个决定对我们来说,压力非常大,一是当时会展中心的场馆还没建设,二是时间很紧迫,后来再三协调,举办时间最终定在5月,一年两场纺织博览会也就在当时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回想筹办第一届春季纺织博览会的过程依旧很惊心动魄的,当时的县委书记经常督促我们,时刻关心会展中心的建设工程进度,提出4月11日要先把兰花展放在会展中心,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我还记得当时举办兰花展的时候,会展中心场外的水泥地还没有铺。最后,我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筹划准备,成功举办了首届春季纺织品博览会。

  所以说,通过打造纺织面料交易中心、时尚发布中心、纺织会展中心,形成国际化理念,并带动中国轻纺城的产业升级,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2007年,我跟绍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迪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中国轻纺城推介会。时任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看到迪拜高楼林立,大家开玩笑说,迪拜人在沙漠能建起高楼,我们也回去建高楼,当时旁边还有很多随行的公司老总也一起起哄,要造100栋高楼,用时10年等。没想到徐书记当真了,当场打电话给建设局局长,告诉他回国以后就要开始讨论“100栋高楼工程”,要求建设局局长拿出规划方案。回国后,县委、县政府讨论确定了用6年时间造100栋商务楼的规划,每年拉动GDP1个百分点,“611工程”就这样产生了。在迪拜的推介会结束之后,徐焕明书记和中国驻迪拜领事馆总领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迪拜的纺织贸易、城市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更加坚定要在柯桥实施“611工程”的决心。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看好“611工程”,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最终在“611工程”的推动下,我们利用5年时间造了135栋高楼,分布在金柯桥大道两旁。

  当时,我曾向时任县委书记徐焕明建议,一要把市场里面的商铺变成办公楼,让这些经营户拥有“恒财”;二要加快商品房建设;三要花大力气建设学校,扩充教育资源。我们当时也走访了国内很多地方,第一个“虎视眈眈”盯着中国轻纺城的是广州,广州一直想把中国轻纺城在纺织贸易行业的地位抢走。在此之前,萧山和柯桥两座城市也曾争过“中国轻纺城”这个城市头衔,萧山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当时的纺织贸易发展比柯桥要兴旺。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持中国轻纺城的竞争力,多方调研考察,并以减免租金、减免税收等诸多政策吸引全国各地纺织贸易经营户来柯桥。为了让广大经营户能安心、放心、舒心地留在柯桥,保住中国轻纺城的地位,我们就通过建商务楼把经营户“赶上楼”,让他们有办公楼这样的经营“恒财”;大力开发房地产,鼓励他们买房落户并在柯桥安家,当时还提出了“房产611工程”,利用6年时间造100栋有15层以上楼层的商品房;还有最关键的是大办学校,鲁迅中学从绍兴城南迁建到柯桥,实验小学、轻纺城小学、鲁迅外国语学校等学校也都是在当时兴办的。

  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过程中,我们始终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还以解决外地经营户的子女来柯桥就学为例,我们充分的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只要外地经营户所在商会会长签字同意,工商联、教体局等部门就会联动促成其子女在柯桥上学。我们坚信,把孩子留在柯桥,一个孩子能够带动4~6个成人留在柯桥,柯桥的人口就能够迅速膨胀,人口的增长就会促进柯桥商贸的繁荣,带动城市的发展,中国轻纺城就会永久落在柯桥,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立城之本”。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